海岸環境
恆春半島位於台灣島的南端,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其南半部海岸多為珊瑚裙礁,且已於1985年規劃為丁國家公園範圍,北半部以沿岸和沙岸為主。砂岩質的海蝕平台分佈在佳樂水一帶,立案則大都分佈在風鼻和跳石一帶,至於沙岸則零星分佈在港口、風吹沙、沙島、小灣、墾丁、南灣、白砂和車城等海灣或河口處。
恆春半島海拔約100至300公尺之間的高位珊瑚大約在二百萬年前形成,後因地殼上升而離開海面,目前分佈在墾丁森林遊樂區、關山、大坪頂和鵝鸞鼻等地。這些珊瑚礁石灰岩因容易受酸雨侵蝕,而逐漸形成許多洞穴和奇石,而成為著名的風景區。
恆春半島上海拔20公尺以下的海岸地形,是比較晚期才形成的珊瑚礁,且和裙狀珊瑚礁連成一片,形成年代已有千年之 久,因地殼上升影響,所分佈範圍多呈狹長形,難以形成寬廣的珊瑚礁堡。
恆春半島的海洋環境核綠島、蘭嶼、小琉球頗為相近,溫暖的黑潮流經附近,平均水溫約21至29度,水質清澈,日照充足,且少有大河所帶來的泥沙,適合礁珊瑚的生長,其珊瑚多達250種以上,可媲美世界上的珊瑚礁海域。
海岸生物
恆春半島的海域,單單魚類就有1100種以上,棘皮動物就有100種以上,其他各種生物,加起來也有好幾百種。此海域較常見的石珊瑚約有50種,低潮線附近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鹿角珊瑚、萼柱珊瑚、尖枝列柱珊瑚,微孔珊瑚、雀屏珊瑚、正菊珊瑚、角菊珊瑚和腦紋珊瑚等。還有一些不屬於石珊瑚的珊瑚,因體內也有蟲黃藻共生,而成為造礁珊瑚之一,如:骨骼呈藍色的藍珊瑚,刺絲胞毒性很強的千孔珊瑚河谷落成磚紅色的笙珊瑚等。
生活在此潮間帶的甲殼類有:海蟑螂、鱗笠藤壺、敏捷槍 蝦、蓋氏硬殼寄居蟹、光掌硬殼寄居蟹、隱伏硬殼寄居蟹、石瓷蟹、蜘蛛蟹、短槳蟹、扇蟹和方蟹等。
軟體動物中以石鱉、 螺、寶螺、骨螺和芋螺等科的貝類較常見,如大駝石鱉、漁舟 螺、金環寶螺、黃寶螺、結螺、岩螺類、稜結螺、花環芋螺、紫霞芋螺、晚霞芋螺、斑芋螺、花冠芋螺等。
棘皮動物中比較常見的有蜈蚣節蛇尾、齒櫛蛇尾、長大刺蛇尾、梅式長海膽、口鰓海膽、黑海參、蕩皮參、棘輻肛參、黑次星海參、非洲異瓜參合斑錨參等。此外,海綿、海葵、兔葵、沙蠶、革囊星蟲、短石虫利等動物也相當多。
生活在恆春半島潮池和潮溝中的魚類主要有隆頭魚、雀鯛、天竺鯛、刺尾雕、蝴蝶魚、蝦虎科等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