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環境
北部海岸一般是指台灣北部淡水河口至基隆以西之間的海岸地帶,海岸線長約80公里,由西往東主要的休閒地點有:台北縣的沙崙、淺水灣、麟山鼻、白沙灣、富貴角、石門、金山、野柳、翡翠灣及基隆的和平島、八斗子等處。此外、桃園一代的海岸大都屬於礫石和藻礁海岸,與西部海岸的沙岸不同,因此也在此一並介紹。
淡水以北道金山以西之間的海岸屬於火山海岸,背山面海,溪流成放射狀順山谷而下,逕流入海,和口吃海灣之處大都為沙岸,僅有跳十附近礫灘比較發達,以及各海 岬附近有一些零星的珊瑚礁和藻礁散佈而已。金山以東的北部海岸,一直到東北角海岸的三貂角,在地質結構上屬於岬灣海岸,以海蝕涯及海蝕平台最具代表性。
北部海岸的氣候四季分明,最高月均溫為29度C;最低月均溫為15度C。年雨量高且多為冬雨,冬季鋒面來臨時,東北季風強勁,浪高湧急,不適合海岸或海上活動。黑朝溪流由西向東沿岸流動,時速約1-3節(海浬/小時)。夏季沿岸海水溫度較高,大約可達29度C。冬天寒流過境時,水溫可降至15度C左右。
構成本省北部海岸帶的岩石主要是第三紀中新世的沈積岩和一些第四紀的火山岩,故地層種類繁多,而海岸線的方向又和山脈方向相交,因此在海浪長期侵蝕之下,形成許多岬角和灣澳,海岸線十分曲折,呈現谷灣式的沈水海岸。
靠海的山谷為海水侵入形成海灣,叫谷灣,如基隆港和蘇澳港,即是利用谷灣修建而成的優良海港。而原位在沿海的山嶺,因低平部分已沈入海面下,遂使這些山嶺孤立地被海水包圍成為島嶼,因此,沿海島嶼羅列。
海岸生物
北部海岸有沙岸、礫灘、河口、砂岸海蝕平台、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巨石、藻礁與珊瑚礁等各種地形,棲息於其間的海岸生物也各有所異。通常在比較寬廣的河口、礫灘、藻礁、珊瑚礁和海蝕平台的潮間帶中、棲息著比較多的海岸動物,且在較為寬廣的潮間帶中,棲息的海岸動物密度也通常比較大。而一年四季中,以春季中的海岸動物比較多,也比較活躍,海藻也比較多。
生活在北部岩礁海岸潮間帶的動物以貝類居多,甲殼類、多毛類、陽燧足和海膽等次之。貝類中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包括緊緊吸附在岩石上的大駝石鱉、薄石鱉、花笠螺和花青螺,太冷或太熱時會潛入砂礫中的珠螺、瘤珠螺和草蓆鐘螺,色彩斑紋變化大的漁舟
螺,生活在岩礁區的黑瘤海虫卷及河口淺灘區燒酒海虫卷,偶爾可看見的貝類有射線青螺、黑鐘螺、素面黑鐘螺、花斑鐘螺、蚵岩螺、班芋螺、晚霞芋螺和金環寶螺等,以及貝殼已退化的海兔棲息潮間帶中。
北部岩礁海岸潮建帶棲息的動物中以甲殼類的數量居次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成群的海蟑螂,固著性的鱗笠藤壺,棲息在石礫藻叢中的跳蝦,成對穴居的槍蝦,以螺殼護身的寄居蟹,身體極度扁平化的岩瓷蟹,背甲略成方形的方蟹類,擬態岩石的扇蟹類,具有一對大螯的蟳類及短槳蟹等。其他偶而可見的甲殼類還有狀似龜腳的龜爪,有保護色的對蝦,有一對長螯腳的長臂蝦和擬態海藻的蜘蛛蟹等。
北部岩礁海岸的棘皮動物大都生活在亞潮帶。而潮間帶中偶而可看見一些陽燧足藏身岩縫間,以及許多棘粗顏色多變的梅式長海膽在低巢穴附近鑿穴而居,而海參類很少見只有跳石附近少遊客處的潮池中有少數的蕩皮參。
北部沿岸因冬季水溫偶爾低於18度,使的一些不耐寒的石珊瑚無法生長,固僅處於珊瑚群聚的階段,而無法形成裙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