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環境

   澎湖群島因位於台灣海峽中部,潮差相當大,平均約2.5公尺,有些地方則可達3公尺,海岸長期受到風浪的侵蝕,地形大致分為三類:一為海崖海岸,大都具有柱狀玄武岩極其崩落堆積的岩塊,其下方潮間帶則多為寬狹不一的海蝕平台或沙礫海岸,大都分佈在群島的西方和南方;二為無海崖的岩礁海岸,為較軟的岩石和珊瑚礁所構成的寬廣海岸,潮間帶長寬達數公里,大都分佈在群島的東岸和北岸;三為泥沙海岸,海岸平緩,潮間帶水淺而寬廣,大都分佈在群島所圍成的內灣和南方的海灣內。

  澎湖群島由大小將近100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127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總長約320公里。群島為古老的大火山島長期被侵蝕沉降而形成,因此地形低平,大都在海拔數十公尺以下,且南部的島嶼較高,越往北部者越低。

  澎湖的氣候和台灣本島有相當大的的差異,其氣候大致上為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雨量中等、濕潤、蒸發大,且秋冬二季風烈,固土壤貧瘠,農業不發達,十幾萬人口大都以漁業維生。 澎湖早在七百多年前即已設置官府,逕行開墾,因此留有一些古蹟,如西嶼南邊的西台古堡、馬公天后宮等觀光勝地,其他主要的估光據點有通樑的大榕樹、跨海大橋、水族館、林投公園、蒔里的海水浴場、小門的鯨魚洞、桶盤嶼的方山台地,以及柱狀玄武岩、望安島的天台山、吉貝的貝殼海岸沙岸等自然景觀。

海岸生物

  蝕平台,其外援的低潮線附近因水溫適中、水質清澈、海流強盛,銀而形成大片裙狀珊瑚礁,其面積超過台灣其他地區生長珊瑚礁的總和,長達100公里左右,寬約數十至數百公尺。大潮的低潮時走到低潮線附近,整片都是現生的活珊瑚,稱為珊瑚淺坪。

  澎湖的裙狀珊瑚礁岸雖造礁珊瑚發育良好,但因冬天水溫偏低,已接近射戒上造礁珊瑚的北區,只有一些較耐寒的珊瑚可存活,種類並無小琉球、墾丁、綠島、蘭嶼那麼多。珊瑚淺坪中數量較多的軸孔珊瑚、管孔珊瑚、角星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腦紋珊瑚,偶爾可見的有細枝鹿角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棘杯珊瑚、斜花珊瑚、片棘孔珊瑚、粗糙棘葉珊瑚和笠珊瑚等。有些珊瑚群體不一定要固著於基底上,而常游離在砂石或礁平台上,可隨手拿起觀察。

  珊瑚群體的縫細常可見一些蝦蟹類匿居其中,常見的黝黑褐色的黑紙綠蟹,細枝鹿角珊瑚共生的紅點梯形蟹,珊瑚槍蝦,及軸孔珊瑚共生的光澤擬梯形蟹等。

   礁平台或礫石間,較常見的有大指蝦蛄、槍蝦、寄居蟹、光守滑面蟹、紅鬚魁蛤、章魚和裸胸魚享等,其他偶見的有海綿、海葵、韓氏匙指蝦、石瓷蟹、短槳蟹、方蟹、蠑螺、鐘螺、寶螺、黑瘤海虫卷、寶螺、海蛞蝓、口腮海膽、白及三列海膽和蕩皮參等。

  岩石海岸潮間帶的中、上部散佈著許多礫石,夾雜著些許沙泥,還有早年漁民修築捕魚的石滬。由冬末到春季,有許多海藻生長在岩岸床河大石頭上。潮間帶中部數量較多的有礁膜、滸苔、帚狀綠毛藻、石蓴和囊藻,潮池中則以大型總狀蕨草、南方團扇藻和白果胞藻的數量較多,低潮帶有多角網藻、充滿耳骨藻、長葉紫菜等紅藻,淺海處則以馬尾藻和海門冬為最多。

  穩固的岩石上有許多海綿、水螅蟲、海葵、藤壺、松花螺、黑齒牡蠣、小障泥蛤固著生長。石頭下、岩縫或礫石間則有許多底棲性動物匿居,常見有海蟑螂、大指蝦蛄、槍蝦、寄居蟹、石瓷蟹、光手滑面蟹、少刺短槳蟹、白紋方蟹、平背蜞、大駝石鱉、粗紋玉黍螺、黑瘤海虫卷、芝麻螺、草蓆鐘螺、黑鐘螺、珠螺、金環寶螺、黃寶螺、褐線峨螺、鐵斑岩螺、斑芋螺、厚殼縱簾螺、岐紋縱簾螺、黃疣海參、蕩皮參等。

  偶而可見的有海綿、渦蟲、海葵、韓氏匙指蝦、細紋方蟹、高腰蠑螺、銀塔鐘螺、阿拉伯寶螺、雪山寶螺、黑千手螺、海兔、石磺、海蛞蝓、章魚、陽燧足、白及三列海膽、棘輻肛參、黑海參、棕環參、黑?虎、玳瑁、石斑等。石滬中常有許多石珊瑚、光手滑面蟹、裸胸魚享,以及一些被困柱的臭都魚、丁香魚、刺河魨、單棘魨和烏賊。

澎湖群島在由馬公群島、中屯、白沙和漁翁島,等所圍成的內灣中,因海流較緩,泥沙堆積成許多寬廣泥沙海岸,偶爾會有一些中國 和綠蠵龜上岸產卵。

  澎湖本島內灣的青螺和菜元附近有一些紅樹林,雖然大都為人工栽種且尚未成林,但期間仍有許多招潮蟹、粗紋玉黍螺、蟹守螺、雙殼貝類和彈塗魚。

  魚類有約400種以上,沿岸岩礁海岸附近的魚種與台灣北部海岸的野柳附近相似。這些岩礁性的魚類中以隆頭魚的種數最多,約30種,另有蝴蝶魚科和雀鯛科魚類,如:霓虹雀鯛、六線雀鯛和網紋光鰓雀鯛等。近海底棲性的魚類以鱸科種類為最,另有鯛科、笛鯛科、龍占科及石鱸科等,大都具經濟價值,唯一般船釣主要對象。春季裡,許多魚類都在澎湖附近繁殖,因此海浬到處都是成群的仔稚魚。

 


景文技術學院學生熱情製作